无死角监控下的MANNER,失控了

zz9e225

时间 2024年6月24日 预览 4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623A06LUG00

2024-06-23 20:37·有意思报告·发布于北京

中午12点半,罗恩齐任职的北京某MANNER咖啡店迎来了中午高峰期。
“一杯干姜美式,自带杯减5元,您扫码就可以。”罗恩齐边说边把顾客手上的杯子接了过去,来人是店里的常客,他早已和对方形成了某种默契,有时对方不用开口,他也知道顾客要点什么。
这是MANNER舆论事件爆发的第二天,店里照例坐满了人,约20平方米的店铺容纳了17位顾客。外卖单子还在接连不断地往外冒,罗恩齐和另外一位店员马不停蹄地做着。
门店的平静和热搜的喧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有意思报告统计,从6月20日开始,因“咖啡师情绪失控向顾客泼咖啡粉”“咖啡师和催单顾客发生肢体冲突”“咖啡师与顾客互扇耳光”等事件,MANNER咖啡短短几天内已经上了40次热搜。
网络与现实仿佛是割裂的两个世界,罗恩齐向有意思报告表示,热搜一事对门店业绩没什么影响,工作也一切如常。在门店摄像头的监控之下,没有人敢停下来。
“停下来意味着什么?”
“意味着工作不认真、不饱和,前者有收警告单的风险,后者会引发砍员、砍时间。”
6月21日晚,MANNER在微博上公开致歉,称对公司近日发生咖啡师伙伴与顾客冲突事件深表歉意,也对当事咖啡师伙伴进行了安抚。“公司已经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足,会从加强员工培训教育、优化门店运营安排、加强对咖啡师伙伴的日常关心三个方面积极整改和调整。”
不过在采访中,多位MANNER咖啡师对有意思报告表示,不会对公司的改变抱有期待。
监控之下的咖啡师
早上5:30,北京的天才刚刚亮,罗恩齐就已经起床了。
他今天是早班,要在7点之前到达门店,做好营业前的准备工作——调磨机器,以保持浓缩液的稳定品质与口感。
“这是营业前的必要步骤,参数一定要准确,并拍照上传。此外,开档前的工作还包括配消毒水、检查冰块质量、清理前一天已消毒的糖浆泵头、确认营业外卖时间、提前备品、理货等。”罗恩齐介绍,“门店监控是无死角的,工作区有三个监控在时刻盯着你,所以每一步都不能出错。”
总部监控稽核是MANNER管理门店的重要方式,上班时间全天监控员工工作状态,发现有不符合运营要求的行为会提出警告,严重的则会开警告单。有意思报告在北京朝阳、海淀、西城的4家MANNER咖啡店中,均看到了3—5个监控摄像头。
图/苏影摄
来自上海的MANNER咖啡师肖正豪对监控一事也深有体会。“一般来说,除去客区,用来监控员工的摄像头应该是3—4个,收银一个、出品一个、咖啡机一个、仓库一个,有的门店如果吧台比较大会有5个。”
肖正豪表示,总部稽核的监控内容非常广泛,包括上班时间不允许使用个人手机、有没有跟客人打招呼、萃粉区脏不脏、奶布是否有发黄、配料是否在台面摆放过久、奶缸有没有清洗、已经出餐很久的有没有打电话……不会放过从大到小的任何一处细节。“总之就是,任何行为举止皆在监控之内。”
事实上,肖正豪的工作门店只有他一位咖啡师全职在岗,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,要做200-300杯咖啡,工作本就繁忙的他还要时刻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
“监控给的压力很大,一点小事就会被抓住,真的很像在24小时监视。”肖正豪无奈地表示。
肖正豪所言非虚,此前罗恩齐的所在门店就曾因台面垃圾桶没有盖盖子、点单话术不齐全、服务态度不热情、外场没有及时清理等被点名。
在采访过程中,有意思报告了解到,MANNER针对员工的警告包括口头警告和警告单警告两种,口头警告一般影响不大,被开警告单的后果则严重得多。
“一张警告单意味着一个季度不能晋升,三张警告单有可能被劝退。”肖正豪补充道。
长期的高压监控稽核,带来的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。
在交谈过程中,罗恩齐和肖正豪均曾多次以“牛马”自诩,试图以此作为排解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。
MANNER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?
降本增效从员工开始
MANNER COFFEE成立于2015年,第一家店位于上海市静安区,是一个仅有2平方米的小档口。公开资料显示,其创始人韩玉龙、陆剑霞夫妇是狂热的咖啡爱好者,崇尚品质,坚持用半自动咖啡机萃取,走精品咖啡路线。
不过与一般意义上的精品咖啡馆不同,MANNER近年来的开店速度相当之快。
窄门餐眼数据统计,2020年至今,MANNER在全国累计新开1276家门店,门店总数来到1295家,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精品咖啡馆。据过往报道,MANNER希望能在2024年实现2000家门店的规模。
MANNER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扩张,说到底还是资本入局后传导过来的压力。
2018年,随着今日资本携带8000万元进入MANNER,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。此后2020年和2021年,H Capital、Coatue Management、淡马锡、美团龙珠、字节跳动等机构先后进入这家精品咖啡馆,公司估值也一度高达13亿美元(约94.39亿元)。
据《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》显示,当前,MANNER以200亿元的估值排在榜单第385位。
资本入局,自然是希望MANNER能带来回报。
图/苏影摄
一位咖啡行业专业人士对有意思报告分析,资本退出有四种模式,IPO退出、回购退出、股权转让退出和清算退出。除了各方最不愿意看到的清算结果之外,前面三种都需要有一定规模才可以实现。而且不管是通过PE(市盈率)还是PS(市销率),都需要有高营收和高利润,才可以支撑公司的高估值,特别是高利润。
然而随着咖啡市场越来越卷,想要获得高利润,最好的办法就是降本增效。
运营一家咖啡店,成本包括门店装修、设备采购、原材料、人工和租金等。以精品咖啡立身的MANNER,装修、原材料、位置几乎都降无可降,所以员工成为降本增效的答案。
据有数DataVison统计,对比星巴克、瑞幸、Tims中国三家同行,MANNER的人工成本占比为12.5%,为四家中最低水平。
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。要知道,仅从员工薪资来看,MANNER的薪水在行业内处于偏高位置。
以北京MANNER为例,员工的月最低工作时长为167小时,入职薪资是6500元/月,以此推算其时薪约为39元/时,高于北京瑞幸招聘App介绍的30元/时。
一位MANNER南京的女咖啡师柳思悦也表示,本地连锁店或私人店的员工工资普遍在4500元-4800元/月,其在MANNER入职薪资为5850元/月。对比之下,MANNER薪水明显更高。
但从结果来看,享受着高薪的MANNER员工也明显承担着不小的工作强度。
有意思报告走访MANNER北京环宇荟门店时发现,晚上19:50也只有一名店员在岗,一个人要负责点单、收银、制作、打包、出餐等多项工作。虽然晚上点单人数不算多,但同一商场的瑞幸和星巴克,则分别有3位和2位店员。
MANNER一般会根据业绩安排门店店员。柳思悦介绍,其所在门店日均营业额5500元-7000元(约400杯咖啡),配两名店员上早晚班,每人月工时都会超额。“低于这个营业额的就只配一个人了。”
柳思悦提到,早高峰是压力很大的一个时间段,如果当天没有兼职人员,一个人要做两个外卖平台+线上及门店点单的几十杯饮品。
“半自动咖啡机效率很低的,萃一份浓缩,8秒接粉,36秒出液,加上贴杯、加冰、加原料、封口装袋这些流程,一杯饮品两分钟能做好已经算快的了。做不完的时候外卖小哥催、顾客催,心态不好的人真的很容易崩溃。”柳思悦补充道。
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有意思报告分析,MANNER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,为了控制成本,导致人员配置和管理能力未能及时跟上扩张步伐,从而为员工和顾客间的矛盾冲突问题埋下伏笔。
此外,咖啡价格战的背景也不能忽视。近年来,随着咖啡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竞争加剧,瑞幸、库迪、幸运咖等品牌将现制咖啡价格内卷至9块9、8块8甚至6块6的低价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同行咖啡品牌的竞争压力。
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,透过此次MANNER咖啡事件,我们可以看到价格战所带来的原罪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,MANNER咖啡不得不采取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来应对价格战的压力,例如减少门店员工配备等。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,但也导致了消费者体验的下降和品牌形象的受损。
精品咖啡能做规模化吗?
在这次事件中,也有人提出了疑问,精品咖啡到底适不适合做规模?
过去,精品咖啡与规模扩张几乎如鱼和熊掌一般不可兼得——想做到高品质咖啡就难以实现规模化,想能做规模化就难以保证咖啡的高品质。
Bluebottle在全球仅有100多家门店,国内最早的连锁精品咖啡店Seesaw目前门店数只剩下85家,曾获得小红书投资的M Stand门店数也仅为535家。
MANNER的成功之处在于性价比。有不少消费者表示,虽然MANNER的杯型更小,但咖啡却更浓。MANNER小杯的容量为237毫升,而星巴克容量最少也有360毫升。不过,星巴克咖啡粉用量大概在14—18克/杯,而MANNER的用粉量则为25克/杯。
关键是价格更令人动心,一杯最普通的美式只要15元,超大杯的拿铁不过25元,定价远低于星巴克。如果自带杯的话还能再减5元,换算下来,浓缩只需5元,小杯拿铁和超大美式仅需10元,价格竞争力不输瑞幸的9块9。
连锁战略与资本专家、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将MANNER的策略解释为,如同星巴克一般的选址和目标受众,与星巴克一样甚至更好的咖啡品质,但砍掉部分服务,如空间等等,变成“有限服务”模式,最终实现了“实惠”。
但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,消费者还是不是拿MANNER当精品咖啡已经不好说了。从此次曝光的冲突视频看,引发消费者与员工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,是等候时间过长。
“可是精品咖啡不就是需要时间吗?”采访中一位MANNER的咖啡师反问道。
叶檀财经此前曾总结道:“越有效率,越低级。日销量越小,越高级。鄙视链越往上走,优越感就越不在于咖啡本身,而是在于咖啡背后,你支付的时间成本。”
图/苏影摄

MANNER可能也没想到,规模和效率让自己在消费者心中“贬值”了,进而可能动摇其精品咖啡的定位。
上述咖啡行业专业人士表示,精品本质特性之一就是非规模化。这意味着,真正的精品通常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,因为一旦精品开始规模化,其独特的价值和稀缺性就会降低,导致产品贬值。
更重要的是,当消费者不再仰视MANNER的咖啡师,只当其是普通打工人时,这些员工或许也在潜移默化中怀疑自己。
MANNER坚持使用半自动咖啡机,这需要搭配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咖啡师。因此不少来MANNER应聘的咖啡师,对自己的定位也相对高一些。“当时多少都有些憧憬,不过现在顾不上了谈梦想了。”一位咖啡师这样说道。
谈及致歉信中提到的变革,MANNER的咖啡师均表达了悲观态度,他们普遍认为公司的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,如果员工真的无法承受这种压力,只能选择自行离开。
或许,MANNER咖啡该好好想想,自己的员工究竟是人才还是耗材?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罗恩齐、肖正豪、柳思悦均为化名)

作者:苏影
编辑:余源???
头图设计:王欢
值班编辑:贾诗卉
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